從我國企業的業態分類看,仍以中小企業居多,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該如何實現產品質量的提升,是值得人們思考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提出通過加強基礎質量管理水平和能力的建設,提高重點工作的質量水平,最終實現產品質量的提升。
一、按ISO9001認證要求建立質量管理體系
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標準的內容要求,是以全面質量管理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的。其核心理念是在七大質量管理原則的基礎上,倡導采用過程方法、結合PDCA循環和始終基于風險的思維,對過程和體系進行管理。
我國目前是獲得ISO9001認證證書最多的國家,但質量管理水平卻不盡如人意,根本問題,還是沒有落實ISO9001標準的要求,存在著“兩張皮”現象,可以通過“策劃、實施、檢查、持續改善”這四點工作的開展來具體落實。
1.策劃
中小企業的現狀是企業經營管理者,口頭常說“顧客是上帝”,但實際上不把顧客當回事,甚至捆綁在特定的“十字架”上“宰割”。而建立的方針目標通常又沒有與企業的績效考核指標關聯結合。職責權限邊界不分,出了問題無人負責,產品實現的各個過程,由于準則的空乏,導致輸入和輸出模糊不清,人力資源、基礎設施和監測資源也很薄弱,上述過程中的質量風險更是極少考慮。
針對上述問題,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可結合自身特點,在質量策劃時,以顧客為關注焦點,分析內外部運營環境,了解相關方需求期望,建立相應的質量方針和明確的質量目標、分配職責權限、確定過程(準則)、配備資源、識別風險。
(1)方針目標:
應考慮企業文化、法律法規、企業的技術等內外部環境,充分了解相關方(尤其是顧客)的需求,建立相適應的質量方針和目標。質量目標不是獨立或空乏的,在策劃各相關部門的KPI(關鍵績效)考核指標時,將公司的質量目標分解到各部門的KPI中,可促進目標的實現。
(2)“以顧客為關注焦點”:
從市場調查、產品設計、試制、生產、檢驗、倉儲、銷售到售后服務的各個環節都應該牢固樹立“顧客第一”的思想,不但要生產物美價廉的產品,而且要為顧客做好服務工作,最終讓顧客滿意。企業可以借鑒京東、小米、美團等互聯網企業的思維,他們在建立接觸渠道、與顧客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建立投訴管理系統、快速有效地處理顧客投訴,收集分析顧客信息、建立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促進顧客滿意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成功經驗。
(3)職責權限分配:
許多企業的職責說明書,僅僅有框架職責,沒有細化,企業高層管理者在分配職責的時候,甚至偏離那些崗位的職責權限,產生引起獨立性沖突的情況。所以,中小企業應結合實際,在確保獨立性的原則基礎上,與中高層管理者簽訂目標責任協議,以書面文件形式明確各崗位職責并發放到各部門員工,其內容應明確并盡可能細化。
(4)過程準則:
產品實現的主要過程,通常包括設計開發、采購(供方管理)、生產制造、質量檢驗這幾大過程,對這些過程進行控制,那就需要相關支持的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檢驗規范和標準、管理制度等,在策劃這些過程準則的過程中,應遵循“5W1H”的原則,從Why(何因)、What對象(何事)、Where(何地)、When(何時)、Who(何人)、How(方法)這六個方面,理清脈絡,指引我們to do(去做)。
(5)資源配置:
包含硬件、軟件和人力資源。如今,軟硬件資源的自動化和信息化應受到重視。軟硬件資源可以購買更新升級換代,而人力資源配置和管理策劃卻是影響中小企業質量提升的關鍵,在人員能力評定、培訓、意識影響等策劃方面,中小企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2.實施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在完成上述策劃的基礎上,重要的就是按照策劃的標準要求去實施。
實施過程中,影響產品質量波動的原因,主要有人員、機器、材料、方法、測量、環境等6個因素。
中小企業在實施過程中,常見問題是:不按標準化的規定去做、或者覺得標準制度流程規定不合理,于是就另起爐灶,自行主張。
就這兩點問題,可以通過“檢查”和“變更管理”實現糾偏。
3.檢查
許多企業管理者誤認為檢查就是產品質量的檢驗,注重進貨、工序產品和成品的檢驗,卻忽視了產品實現過程的檢查,檢驗各項過程是否實現了策劃要求,所以,除了產品檢驗,還應該對實施過程進行檢查,包括過程的巡檢、體系運行的檢查(內、外部審核)。
檢查目的是為了驗證策劃實施的結果,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和整改,確保目標的實現。
4.持續改善
持續改善是指提高績效的循環活動。在上述“實施”和“檢查”的過程中,通常是對不符合進行糾正,即就事論事,卻不能發散思維、舉一反三,未考慮制定糾正措施或預防措施。實際工作中,除了合理化建議、QC小組活動等常見形式,還可以運用“防呆”或“價值工程”的思維,持續改善工作質量和產品質量。“防呆”在質量控制方面的具體應用,表現為生產、儲運、包裝等過程的防錯、自動化、目視化、定制(置)等方面。對于需要按一定數量裝配產品時,可對裝配零件按需要數量定值,以防止漏裝。產品的價值(Value)是質量功能(Function)和實現這個質量功能所耗費成本(Cost)的比值。它可用公式V=F/C表示。價值工程的目的就是提高產品或服務的價值(質量)。在設備改造、設備的大中型修理、技術服務、土建工程、企業機構的改革等方面都有應用價值。
二、管控關鍵質量控制點
中小企業應通過對產品質量控制過程中的關鍵點的管控,基于風險思維,結合過程方法,明確職責和準則方法,對5M1E(人、機、料、法、測、環)實施過程控制,以期獲得可預期的結果,提供符合要求的產品和服務,實現顧客滿意。
1.供方管理與來料檢驗
某些中小企業管理者喜歡不斷壓低供方的價格,這其中就隱藏了原輔材料產品質量降低的風險-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不一而足。許多企業還存在著獨家供應商的風險、供貨周期風險、庫存管理風險等。這就要求中小企業經營管理者,應重視“與供方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視供方為“協力廠商”,在日常合作中,明確質量要求、價格機制、溝通渠道,對供方按產品的重要程度實施分類管理、綜合考慮供方的質量、價格、交貨期、問題處理效率等績效,實施動態考核以分配訂單等;在原材料的專業技術質量方面,邀請供方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服務;在供應鏈和管理等方面,還可以協助輔導供方提高其自身管理水平,這些便是合作共贏的供方管理舉措。
運用過程方法實施進貨檢驗,應考慮:輸入的原輔材料是什么;用哪些儀器、量具去監測;檢驗的關鍵準則是什么;材料的進貨檢驗標準、作業指導書是什么;檢驗員是誰;誰主導、誰配合、如何做。輸出則是合格的原材料。
2.關鍵工序質量控制
在工序質量控制方面,中小企業欠缺的是過程稽核,而且在5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及目視化、看板、標識和可追溯性、不合格品的控制等現場基礎管理方面還很薄弱。過程稽核是指制造過程中的稽核,即“巡檢”,主要是巡查生產制造過程,各關鍵工序操作人員是否按照作業指導書的要求進行生產、有否按作業標準中規定的各項參數實施控制、現場產品的標識和可追溯性是否合規等,即對現場的5M1E這六項要素過程控制實施管控,督促改善。現場管理水平也是影響工序產品質量的重要因素,許多中小企業的生產工序表現為“臟、亂、差”,如果能夠開展5S管理、通過現場目視化、看板管理等工具手段,一定能夠促進產品質量的提升。
所以,中小企業應重視過程稽核和現場的基礎管理水平的提升,設置專人負責過程的稽核和現場管理的巡查。
3.成品終檢
成品的檢驗,是企業產品質量的最后一道防線,其實施的有效性,依賴于檢驗樣本的抽取、檢驗標準和檢驗指導書、抽樣檢驗方法、不合格品的控制、計量器具的校準檢定等過程的有效性。
所以,為了提升成品最終檢驗的效果,中小企業應著眼于這些成品檢驗過程的管控。
三、監測分析與績效評價
1.監測的對象
許多企業質量檢測的對象,局限于進貨檢驗的原材料、工序半成品、成品,導致數據收集不充分。實際上,監測的對象應該是產品實現過程中的全部重要過程,包括設計開發的質量、顧客滿意程度及反饋信息、人員能力和培訓、生產設備的管理、過程運行環境、供方管理的績效,所以,在企業的工作周報、月報、年度總結報告中,應包含上述對象。而監測的基礎,是監控檢查表的設計和填報,這也是需要重視的。
2.分析要旨與工具
數據分析的目的是通過分類、排列、對比、趨勢、異常篩選等方法,發現異常狀況、不良趨勢,尋求改進的機會,中小企業目前普遍存在分析不足的現象。對于上述監測對象的數據,應針對設計過程、過程控制、過程改進、計量控制、績效監控等過程特點,利用各種工具,對數據加以整理、分析,依靠信息化平臺傳遞信息,并輔助以統計報表、改進計劃、會議紀要、信息反饋、質量周報、質量月報等多種形式分享知識。
3.績效評價
過程決定結果,基于結果的測量、分析,推動過程的改進和創新。所以,企業應按策劃的目標,在監測分析過程的基礎上,對其結果進行客觀的績效評價。根據企業質量運行情況,可以召開相關系統分析會。如:產品銷售情況分析會、產品質量情況分析會、質量年會、管理評審等。每月、每季、每年對公司質量經營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利用趨勢分析法、比較分析法、因果分析法等進行分析,查找影響績效的因素,以制定改進工作績效措施。績效分析的結果應及時地傳遞給各個部門和各個崗位,可以通過企業的信息化(EHR、EC)系統,輔助方式有會議討論、會議紀要、公司文件等傳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