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一 預制菜——資本狂熱追逐下的冷思考
解讀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大連工業大學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朱蓓薇
疫情下,“宅經濟”“懶人經濟”快速發展,預制菜產品備受越來越多消費者青睞,發展前景廣闊。
然而蓬勃發展的背后,亟須客觀冷靜地正視安全風險與供應鏈建設兩大問題。因為預制菜的產業化絕對不是廚房的放大,其從餐飲到工業化生產需要跨越產業鏈安全、風味標準化還原、專業裝備的創新、標準建設、冷鏈物流等多道門檻。該產業的當務之急是全行業要提升科技創新意識,以堅實的科學根基支撐產業的穩健發展。
建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著力營造良好的市場發展環境,依靠科技創新,打造預制菜“美味+健康”雙導向發展模式,呼吁行業避免急功近利、腳踏實地、修煉內功、行穩致遠。
熱點二 “海克斯科技”——食品添加劑再度被妖魔化
解讀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校長
目前,全球批準的食品添加劑數量約1.5萬種,我國批準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有2300多種,按功能分為22個類別。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
近期網上走紅的“海克斯科技”的一些視頻內容并非食品添加劑的合理使用,更大程度上是短視頻博主為博眼球和賺流量而專門拍攝的,反映出的主要問題本質上是違規和濫用食品添加劑。
該情況嚴重影響了食品添加劑和食品行業的健康發展。
建議相關部門加強網絡監管,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食品企業要從自身做起,注重產品的科技屬性;加強科普宣傳,提升消費者的科學認知。
熱點三 “土坑酸菜”——產業鏈安全不能有“坑”
解讀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 單楊
我國酸菜加工工藝處于傳統與現代并存的狀態。
“3·15”晚會曝光的“土坑酸菜”即土窖腌制酸菜,采用的是傳統加工工藝。但由于管理粗放、衛生條件差等問題難以適應現代食品工業需求。
該事件暴露出我國部分地區酸菜行業對原料安全性的管理薄弱,也警醒下游應用企業也應該關注產業鏈源頭的安全問題,確保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安全。
建議強化科企合作,以科技的原始創新推動酸菜行業邁向現代化;食品企業要將安全防范鏈條前移,尤其要做好原料管理;加快標準建設,進一步完善農產品的初加工規范體系。
節目曝光后,當地政府引導農戶和企業做出了積極的整改措施。目前已回填土坑6358口,新建標準腌漬池1365口,落實訂單種植面積17萬畝,引進6家大型企業計劃投資35億余元,在短時間內使得酸菜產業發展取得階段性的改進成果。
熱點四 金銀箔粉——食品“鑲金鍍銀”不可取
解讀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 陳君石
國際上食品中添加金箔由來已久,歐盟、日本等都允許把金箔作為食品著色劑加在一些糖果、巧克力的外層,或者添加在一些酒中。食品中添加金銀箔粉一般添加量非常小(毫克級別),不會產生食品安全問題。
既然沒有食品安全問題,為什么國內不允許添加呢?我國食品規范生產一般考慮安全性、工藝必要性、其他合理因素等要素。金、銀不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沒有任何營養價值, 對人體健康并無益處。我國沒有批準金銀箔粉列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 2760),也未允許其作為食品原料使用。市場監管總局等相關部門先后印發的《關于依法查處生產經營含金銀箔粉食品違法行為的通知》《查處生產經營含金銀箔粉食品違法行為規定》,明確提出嚴厲查處生產經營含金銀箔粉食品(包括食用農產品)違法行為。
食品添加金銀箔粉只是商家牟利噱頭,助長奢靡之風。建議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不生產、經營、進口含金銀箔粉食品,消費者應樹立理性消費觀念,避免消費含金銀箔粉食品。
熱點五 大食物觀——未來食品發展的重要依托
解讀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江南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 陳堅
樹立大食物觀,就是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
樹立大食物觀,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客觀要求,關鍵是推動我國農業發展方式實現“三個拓展”,即實現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食物安全政策由單一的供給側管理向需求側管理拓展。
落實大食物觀,根本出路在科技。建議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創新研發,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謀劃未來食品的安全風險管理,助力未來食品落地應用;加強科學解讀與宣傳,推動大食物觀在食品行業的創新實踐。
熱點六 雪糕不融——施了“法術”還是被誤解?
解讀專家: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冷凍與冷藏食品分會副理事長、江南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 范大明
影響雪糕融化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環境溫度和配料成分。雪糕中添加的增稠劑會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其融化速度,但合法合理使用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雪糕不融”引發的輿情事件反映出,部分消費者對雪糕缺乏相關的科學常識,導致認知誤區。建議各方加強對雪糕的科學普及、引導消費者走出認知誤區。
消費者選購相關產品時,要注意看產品外包裝及貨柜(冷柜)溫度與擺放位置,拒絕“三無”產品。
熱點七 醬油“雙標”——食品難道真有國民差異?
解讀專家: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 李寧
各國標準均以保護人體健康、確保食品安全生產經營為基本宗旨,遵循食品安全風險管理原則。但因居民膳食結構、食品產業集約化程度、監管理念、貿易需求不同,各國標準管理側重點有所不同。
國內外銷售的醬油產品,既有添加食品添加劑的,又有不添加食品添加劑的,只要符合相關標準,都是安全的。
炒作“雙標”既不合理,也無意義。呼吁消費者理性認識我國標準;相關部門加大食品安全標準宣貫力度,幫助消費者科學認識我國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標準及其“兜底線”作用;產業界在保證產品安全的同時,要提升與消費者溝通的能力,幫助消費者樹立正確的食品安全理念。
熱點八 吃(Yang)了么?——疫情防控新階段的飲食健康
解讀專家: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 丁鋼強
“陽”了怎么吃能癥狀減輕、早日康復?
首先,要保證攝入充足的能量——要“吃飽”,對于體重正常的人來說盡可能地吃,切記這個特殊時期不要節食、不要減肥;可以少量多餐,選擇容易咀嚼和消化的細軟食品;清淡飲食,不吃過于油膩、干硬的食物。
第二,要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量,感染期成年人每公斤體重攝入蛋白質1.2克~1.5克(健康狀況下:0.8克~1.0克),尤其要多吃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奶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蛋和瘦肉等。如果胃口允許的話,每天至少吃1個雞蛋,每天500毫升牛奶。對于乳糖不耐受者,可選擇酸奶或者無乳糖牛奶,也可以選擇奶酪。
第三,要攝入充足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是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及鋅、硒。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尤其是深綠色和紅黃橙色的蔬菜和水果。注意色彩搭配。因消化功能減弱,可選擇膳食纖維含量低、質地柔軟的蔬菜;適當吃能潤肺的水果,如梨,生吃或隔水加熱,可適量加一些冰糖或蜂蜜,以防生痰過多。對于老年人,可將水果切成小塊,易于咀嚼和消化;也可以喝鮮榨果汁。若無法正常進食,可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科學選擇營養素補充劑,避免營養素缺乏,造成免疫力低下。
第四,要保證足量飲水。每天1500毫升~2000毫升,發燒感染者可以適當再增加。少量多次,以白開水為主,喝溫水,不宜飲涼水或冰水;對于食欲低下者,也可以喝淡茶水、熬清湯如雞蛋湯、青菜湯、魚湯。但對于患有腎病、心臟病、高血壓的老人,建議咨詢醫師確定喝水量。
此外,康復期莫盲目進補,更不要暴飲暴食,給消化系統恢復正常的時間,建議仍保持一段時間感染期飲食,清淡不油膩,食物細軟,細嚼慢咽,逐步過渡到健康狀態下的一日三餐規律就餐,粗細搭配、多吃全谷物,葷素搭配,吃動平衡。
熱點九 “限包令”落地——食品過度包裝有了“緊箍咒”
解讀專家: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 羅云波
過度包裝會導致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增加消費者負擔。
新修訂的《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GB 23350—2021)(含第1號修改單)中規范了31類食品的包裝要求,極大地簡化了商品過度包裝的判定方法,嚴格限定了包裝層數要求。如:明確糧食及其加工品、月餅及粽子不應超過3層,其他商品不應超過4層;除直接與內裝物接觸的包裝之外所有包裝的成本不超過產品銷售價格的20%;月餅不應與其他產品混裝,粽子不應與超過其價格的產品混裝等。建議企業落實主體責任,盡早貫標、用標和達標,消費者倡導綠色消費、避免購買過度包裝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