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生產行業中,一線員工的衛生行為是保障食品安全和品質的關鍵環節,直接關聯消費者的健康以及企業的市場信譽。每一位身處一線的員工,都承擔著守護食品安全的重大責任,必須嚴格遵循以下全面、細致且具有實操性的衛生行為規范。
一、個人衛生
(一)洗手要求
1、洗手場景:
在進入生產區域前,雙手難免沾染外界的細菌與污染物,若不洗凈,就會將這些有害物帶入生產環境。
在接觸食品前后洗手,能有效防止手部與食品間的交叉污染。
如廁后,手上會附著大量細菌,必須徹底清洗。
處理垃圾后,垃圾中攜帶的病菌眾多,洗手是阻斷病菌傳播的關鍵。
2、洗手方法:
先以流動的清水浸濕雙手,取適量肥皂或洗手液,依照 “七步洗手法”,對掌心、手背、指縫、指尖、大拇指、手腕等部位,每個部位至少揉搓 20 秒,確保雙手的每一處都能得到充分清潔,最后用清水徹底沖洗干凈。
(二)著裝要求
1、工作服:
務必穿著干凈、無破損的工作服,工作服需定期清洗和消毒,始終保持整潔狀態。
針對不同生產區域,工作服應設計明顯區分,杜絕交叉污染。
2、帽子:
佩戴能夠完全覆蓋頭發的帽子,防止頭發外露。因為頭發上的皮屑、灰塵等異物一旦落入食品,會嚴重影響食品質量和安全。
3、口罩:
佩戴符合衛生標準的口罩,完全遮住口鼻,防止飛沫污染食品。在生產過程中,打噴嚏、咳嗽產生的飛沫可能攜帶大量病菌。
4、手套:
根據工作實際需求佩戴干凈的手套,手套要定期更換和清洗。在接觸直接入口食品時,需佩戴一次性手套。
(三)飾品禁止
手表、戒指、耳環等飾品容易藏污納垢,并且在操作過程中可能脫落,混入食品中,造成異物污染。所以,嚴禁在生產區域內佩戴任何飾品。
(四)健康狀況
1、身體不適報告:
一旦出現腹瀉、嘔吐、發燒等癥狀,應立即向主管報告。這些癥狀可能是傳染病的表現,若繼續工作,會對食品造成嚴重污染。
2、暫停工作:
在身體不適期間,必須暫停工作,待癥狀消失且經醫生確認身體恢復健康后,方可重新回到工作崗位。
二、工作區域衛生
(一)清潔消毒
1、工作臺:
使用前,用干凈的抹布蘸取適量消毒劑擦拭工作臺表面,確保無灰塵、污漬和細菌殘留。
使用后,及時清理工作臺上的食品殘渣和雜物,再次進行清潔消毒。
2、設備:
依據設備操作規程,對設備進行全面清潔,包括內部和外部。
使用專門的清潔劑和消毒劑,去除設備表面的油污、食品殘留和細菌。
消毒后,用清水沖洗干凈,避免消毒劑殘留。
3、工具:
食品加工工具如刀具、案板、勺子等,使用前后都要進行清洗和消毒。
可采用煮沸、蒸汽消毒或使用消毒劑浸泡等方式,確保工具的衛生安全。
(二)分區管理
1、生熟食品分開處理:
設立專門的生食品處理區和熟食品處理區,生熟食品的加工工具、容器和工作臺要嚴格區分,禁止交叉使用。例如,生肉和熟食不能在同一個案板上處理。
2、標識明確:
在生熟食品處理區設置醒目的標識,提醒員工注意區分,防止操作失誤。
(三)垃圾處理
1、及時清理:
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垃圾要及時清理,避免垃圾堆積,防止滋生細菌和害蟲。
2、垃圾桶加蓋:
垃圾桶必須加蓋,防止異味散發和害蟲飛入。
3、定期消毒:
定期對垃圾桶進行清洗和消毒,一般每周至少消毒一次,可采用消毒劑噴灑或浸泡的方式。
三、食品處理規范
(一)原料檢查
1、外觀檢查:
使用前,仔細查看原料的外觀,查看是否有霉變、變色、異味等異常情況。比如,蔬菜若發黃、腐爛,肉類若有異味、色澤異常,都不能使用。
2、保質期檢查:
確認原料是否在保質期內,過期原料嚴禁使用。
同時,要留意查看原料的生產日期、批次等信息,以便追溯。
(二)溫度控制
1、冷藏食品:
需冷藏的食品應儲存在 0 - 10℃的環境中,如奶制品、豆制品等。
冷藏設備要定期檢查溫度,確保溫度穩定。
2、冷凍食品:
冷凍食品應儲存在 -18℃以下的環境中,如冷凍肉類、速凍食品等。
冷凍設備要保持良好的制冷性能,避免食品解凍。
(三)防止污染
1、避免直接接觸地面:
食品必須放在貨架、托盤或其他專用存放設備上,不得直接接觸地面,因為地面上的灰塵、細菌等容易污染食品。
2、防止異物混入:
在食品加工和儲存過程中,要采取措施防止異物混入,如在車間設置防蟲網、定期檢查設備零部件是否松動等。
四、行為規范
(一)禁止行為
1、吸煙:
生產區域內嚴禁吸煙,吸煙不僅會產生煙霧污染食品,煙頭還可能混入食品中。
2、飲食:
禁止在生產區域內飲食,防止食品殘渣和飲料灑落在生產環境中,滋生細菌。
3、隨地吐痰:
隨地吐痰會傳播病菌,破壞生產環境的衛生,必須嚴格禁止。
(二)工具使用
1、專用工具專用:
不同類型的食品加工應使用專用工具,如處理肉類的刀具和案板不能用于處理蔬菜,避免交叉污染。
2、工具標識:
對專用工具進行標識,方便員工識別和使用。
(三)報告異常
1、設備故障:
發現設備故障,如機器運轉異常、泄漏等,應立即停止操作,并向維修人員報告,避免影響生產和食品質量。
2、衛生問題:
如發現工作區域有衛生死角、地面有積水等問題,要及時報告并協助清理。
3、食品安全隱患:
察覺到食品安全隱患,如原料有異味、食品加工過程不符合規范等,應立即向上級報告,采取措施消除隱患。
五、培訓與監督
(一)定期培訓
1、培訓內容:
涵蓋食品安全法規、衛生知識、操作規范等。例如,講解《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要求,傳授食品微生物知識,演示正確的食品加工操作方法。
2、培訓頻率:
至少每季度進行一次集中培訓,新員工入職時要進行專門的崗前培訓。
(二)監督檢查
1、日常檢查:
管理人員每天對員工的衛生行為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定期檢查:
每周或每月進行一次全面的衛生檢查,對工作區域、設備、工具等進行詳細檢查,評估衛生狀況。
3、獎懲制度:
建立獎懲制度,對遵守衛生行為規范的員工給予獎勵,對違反規定的員工進行處罰。
六、記錄與追溯
(一)記錄保存
1、衛生檢查記錄:
記錄每次衛生檢查的時間、地點、檢查人員、檢查結果等信息,以便跟蹤衛生狀況的變化。
2、設備清潔消毒記錄:
記錄設備清潔消毒的時間、方法、使用的消毒劑等信息,確保設備的衛生安全。
3、原料使用記錄:
記錄原料的采購時間、批次、使用量、剩余量等信息,便于追溯原料的來源和使用情況。
(二)追溯機制
1、建立追溯體系:
利用信息化技術,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對食品從原料采購、生產加工、儲存運輸到銷售的全過程進行記錄和跟蹤。
2、問題追溯:
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能夠迅速通過追溯體系查找問題的根源,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處理。
總結
食品生產企業一線員工的衛生行為規范,涉及個人衛生、工作區域衛生、食品處理規范、行為規范、培訓與監督以及記錄與追溯等多個方面。
每一位一線員工都應深刻認識到自身責任,嚴格遵守這些規范。
企業也應強化管理,通過培訓、監督和獎懲等措施,確保衛生行為規范得到有效執行,從而保障食品安全和質量,為消費者提供放心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