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業中,現場管理對于企業的高效運營和持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我們食品生產企業,如何通過維持和改善來提升現場管理水平呢?
食品生產企業的現場管理范疇廣泛,涵蓋倉庫、生產車間、辦公室、人事、后勤等多個環節,其管理對象為 4M1E,即人員、機器設備(設施)、材料(半成品、成品)、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工藝流程、匯報流程、指導書、改善方法)、環境(工作環境、人文環境等)。
管理活動本質上是維持與改善的有機結合。
一、管理水平評估
1、初級管理水平
當維持大于改善時,處于初級管理水平。以某食品生產企業 A 為例,現場管理者按部就班,對于生產線上長期存在的小問題,如包裝環節偶爾出現的標簽粘貼不整齊,認為不影響大局,未采取積極改進措施。員工們也因此缺乏主動改善的意識,工作節奏松散,整體生產效率較低。
2、中級管理水平
維持等于改善時,屬于中級管理水平。食品生產企業 B 的管理者察覺到了一些生產現場的問題,例如車間衛生清潔流程存在漏洞,容易造成食品污染風險。
管理者著急推動改進,部分優秀員工積極響應,主動參與改進方案的討論和實施。
然而,大部分員工對這些變化無動于衷,依舊按照舊習慣操作,導致改進效果有限,現場管理水平難以實現質的提升。
3、高級管理水平
改善大于維持時,達到高級管理水平。知名食品企業 C,管理者積極策劃創新生產工藝,以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一線員工也深受影響,主動琢磨改善工作細節。比如,員工發現食品加工過程中某道工序的溫度控制不夠精準,影響產品口感,便與技術人員合作,經過多次試驗,成功優化了溫度控制方案,使得產品品質顯著提升,整個生產現場充滿了積極創新的氛圍。
二、維持
1、維持的定義
維持,即維護保持以往的成果(或自身的研究實踐成果),并使之傳承下去,這也是日常管理的核心內容。
在食品生產企業中,成熟的生產工藝和嚴格的質量控制標準就是需要維持的重要成果。
例如,一家具有多年歷史的糕點生產企業,其獨特的糕點制作工藝是經過幾代人摸索總結出來的,必須通過規范的操作流程和持續的培訓,確保每一位新員工都能掌握這一工藝,維持產品的傳統風味和品質。
2、維持的內容篩選
并非所有的方法和手段都值得維持,需要明確現狀方法和手段的價值,判斷是完善還是廢除。
食品生產企業在制定衛生管理制度時,參考了行業標準和自身以往應對衛生檢查的經驗。
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斷提高,企業發現原有的每日設備表面清潔制度已無法滿足需求,經過評估,決定完善該制度,增加設備內部關鍵部件的深度清潔流程,以確保生產環境的衛生安全。
3、維持的方法
(1)實施日常監查活動:
對食品生產企業而言,定期或不定期的監查活動極為重要。例如,某飲料生產企業每月對生產車間的衛生狀況進行全面普查,重點檢查設備清潔、車間地面衛生、員工個人衛生等易出現問題的方面。
同時,針對市場上偶爾出現的關于產品異味的投訴,企業會立即啟動不定期監查,對生產過程中的原材料添加、設備運行狀態等進行深入檢查,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
(2)異常管理及變化管理:
在食品生產過程中,異常管理和變化管理至關重要。某肉類加工企業建立了完善的異常管理機制,一旦發現產品色澤、氣味異常,員工可通過專門的渠道迅速上報。企業會立即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調查,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有效防止了問題產品流入市場。
在變化管理方面,當企業計劃更換肉類供應商時,提前制定詳細的應對措施,對新供應商的原材料進行嚴格檢驗,確保原材料質量穩定,避免因原材料變化導致產品質量問題。
(3)教育宣傳及考核
1)培訓:一家大型食品集團定期組織專場培訓,邀請行業專家為員工講解最新的食品安全法規和生產技術。例如,在新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出臺后,通過講座讓全體員工及時了解并掌握相關知識,確保生產操作符合法規要求。
2)輔導:某烘焙企業在培養新的烘焙師傅時,采用一對一輔導的方式。經驗豐富的師傅帶領新員工進行實際操作,從原材料配比、烘焙溫度控制到成品包裝,手把手指導,使新員工能夠快速掌握烘焙技術,提升業務能力。
3)糾偏:在某食品生產車間,新員工在進行食品包裝時,未按照規定的包裝重量進行操作。現場管理者及時發現并糾正,向員工詳細解釋包裝重量標準的重要性,避免因重量偏差影響產品銷售和企業聲譽。長期堅持糾偏措施,有助于員工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確保生產標準化的有效執行。
4)自習:某食品企業將一些基礎的食品安全知識和操作規范整理成資料,發放給員工自習。員工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學習,鞏固知識。同時,企業會定期組織線上或線下的小測驗,檢驗員工的學習效果,對表現優秀的員工給予獎勵,激勵員工積極學習。
4、維持常用工具
SDCA(標準化 — 實施 — 檢查、監督 — 處置 / 反省 / 改善):某食品罐頭生產企業將罐頭生產的工藝流程進行標準化,從原材料挑選、清洗、加工到罐裝、密封、殺菌等環節都制定了詳細的標準操作流程。員工按照標準實施生產,管理層定期檢查監督,對于發現的問題及時處置并進行反省改善,有效提高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積累了企業的知識財產。
PDCA(策劃 — 實施 — 檢查、監督 — 處置及反省、改善):一家食品企業計劃推出一款新的休閑食品,在策劃階段,充分調研市場需求和競爭對手情況,制定產品配方和生產工藝。實施過程中,嚴格按照計劃進行生產。在檢查監督階段,對產品的口感、外觀、質量等進行嚴格檢測。根據檢測結果,對產品配方和生產工藝進行調整改善,最終成功推出深受消費者喜愛的產品。
4M1E:在食品生產中,4M1E 貫穿始終。例如,人員方面,通過培訓提高員工的操作技能和食品安全意識;機器設備方面,定期維護保養食品加工設備,確保設備正常運行;材料方面,嚴格把控原材料采購質量,保證食品的品質;工作方法方面,優化生產工藝流程,提高生產效率;環境方面,營造衛生、舒適的生產環境,保障食品安全。
QC7 工具:某食品企業在分析產品質量問題時,運用魚骨圖(QC7 工具之一),從人員、設備、材料、方法、環境等多個方面查找原因,清晰地找出了導致產品質量不穩定的關鍵因素,為制定針對性的改進措施提供了依據。
SPC(統計過程控制):某乳制品生產企業利用 SPC 對牛奶的脂肪含量、蛋白質含量等關鍵質量指標進行實時監控,通過繪制控制圖,及時發現生產過程中的異常波動,采取措施進行調整,確保產品質量的一致性和穩定性。
三、改善
1、改善的定義
改善是對現有的 4M1E 狀況重新審視,對不符合限定要求的方面進行合理改進。
判斷是否為改善的關鍵在于是否經歷思考過程,結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
例如,某食品企業員工發現食品包裝材料在夏季高溫環境下容易變軟,影響產品外觀和運輸。員工經過思考,提出更換包裝材料的建議,雖然在試驗過程中遇到了成本增加和新包裝材料印刷效果不理想等問題,但這一行為本身屬于改善活動。企業對員工的積極思考給予肯定,并進一步探討解決方案。
2、改善的切入點
食品企業應評估自身現狀、需求和能力條件,找出最突出或最嚴峻的問題作為改善切入點。某小型食品加工廠,生產現場臟亂差,員工缺乏基本的衛生意識,導致產品衛生指標經常不達標。企業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決定先引進 5S 管理理念,對生產現場進行全面整頓。通過開展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活動,生產現場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產品衛生質量顯著提升。
3、通用改善的 7 大步驟
現狀把握:某速凍食品企業在計劃改進產品口感時,首先對現有生產工藝、原材料使用情況、設備運行參數等進行全面梳理,了解產品在口感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生產過程中的實際情況。
尋找問題:通過對市場反饋和內部檢測數據的分析,找出產品口感不夠細膩、風味不夠濃郁等主要問題,并按照問題的嚴重程度進行排列。
問題原因分析:組織技術人員、生產人員和質量管理人員共同探討問題原因。經過分析發現,原材料的品質波動、生產工藝中的攪拌時間和溫度控制不當是導致口感問題的主要原因。
有效對策探討:針對原因,提出多種對策方案,如更換原材料供應商、優化攪拌工藝參數、增加風味調配環節等,并對每個方案的可行性和預期效果進行評估。
有效對策制定:綜合考慮成本、技術難度和預期效果等因素,制定最終的改善對策,包括確定新的原材料供應商、調整攪拌時間和溫度的具體數值、制定風味調配的標準操作流程等。
對策實施:按照制定的對策,有步驟地實施改進措施。在實施過程中,密切關注生產情況,及時解決出現的新問題,如原材料供應延遲、設備調整后運行不穩定等。
改善總結:在產品口感改善項目完成后,對整個過程進行總結。分析改善措施的實施效果,總結成功經驗和不足之處。例如,發現新的原材料供應商雖然提供的原材料質量穩定,但價格較高,需要進一步尋找性價比更高的供應商。同時,將成功的改進措施納入標準化流程,為后續生產提供參考,開啟下一輪的改善工作。
4、改善常用工具
PDCA(策劃 — 實施 — 檢查、監督 — 處置及反省、改善):同維持部分的 PDCA 案例類似,在改善過程中,PDCA 循環不斷推動企業持續改進。例如,某食品企業在改善產品包裝設計時,通過策劃新的包裝風格、實施包裝印刷和試用、檢查市場反饋和包裝效果、處置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反省改善,不斷優化包裝設計,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SPC:在食品生產過程中,SPC 不僅用于維持質量穩定,也可助力改善。某調味品生產企業利用 SPC 分析產品的含鹽量波動情況,發現生產過程中某臺計量設備存在偏差,導致產品含鹽量不穩定。通過對設備進行校準和調整,有效降低了產品含鹽量的波動,提高了產品質量的一致性。
5現2原(現場、現實、現物、現金、現認、原理、原則):某食品企業在處理一起產品異物投訴事件時,運用5現2原方法。相關人員立即趕到生產現場,了解現實情況,查看現物(發現異物的產品),評估現金損失(可能涉及的召回成本、賠償費用等),現場確認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依據食品生產的原理和原則,最終找出是由于原材料篩選環節的設備故障導致異物混入,及時采取措施修復設備,完善原材料篩選流程,避免類似問題再次發生。
3問(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的追究根源):某面包生產企業發現面包在保質期內出現發霉現象,運用3問法進行分析。為什么面包會發霉?因為包裝內濕度超標。為什么包裝內濕度超標?因為面包冷卻時間不足,水分未充分散發。為什么冷卻時間不足?因為冷卻設備的風扇轉速不夠。通過連續追問,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企業立即對冷卻設備進行改造,調整風扇轉速,有效解決了面包發霉問題。
QC7工具及NEW QC7工具之常用工具:某食品企業在新產品研發過程中,運用親和圖(NEW QC7 工具之一)對市場調研收集到的大量消費者需求信息進行整理分類,找出消費者對產品口味、包裝、營養等方面的關鍵需求,為產品研發提供了明確方向。
82浪費理論:某食品加工廠通過82浪費理論分析生產過程,發現大量原材料在搬運和加工過程中存在浪費現象。例如,部分食材在切割過程中尺寸不合理,導致邊角料過多。企業針對這些浪費問題,優化生產布局,改進切割工藝,減少了原材料浪費,降低了生產成本。
4M1E:在改善過程中,4M1E同樣是重要工具。例如,某食品企業為提高生產效率,從人員方面,對員工進行技能培訓和崗位優化;機器設備方面,引進先進的自動化生產設備;材料方面,尋找更優質且價格合理的原材料供應商;工作方法方面,重新設計生產工藝流程;環境方面,改善車間照明和通風條件,為員工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全面提升了企業的生產運營水平。
5W2H(為什么、什么人、什么時候、什么地點、怎么做、多少成本(錢 / 時間)):某食品企業計劃推出一款新的早餐食品,運用 5W2H 方法進行策劃。為什么推出這款產品?為了滿足消費者對便捷、營養早餐的需求。什么人負責研發、生產和銷售?組建專門的項目團隊。什么時候推出?經過市場調研和生產準備,確定在早餐消費旺季推出。在什么地點銷售?主要在超市、便利店和線上平臺銷售。怎么做?制定詳細的產品配方、生產工藝和營銷策略。多少成本?核算原材料采購、設備投入、營銷推廣等各項成本,確保產品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
ECRS(取消、合并、重排、簡化):某食品企業在優化生產流程時,運用 ECRS 原則。發現某道中間檢驗工序繁瑣且重復,經過評估,決定取消該工序,將檢驗環節合并到前后更關鍵的工序中。同時,對整個生產流程進行重新排列,簡化了操作步驟,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總之,對于食品生產企業而言,維持和改善是提升現場管理水平的兩大關鍵要素。管理者應充分運用各種方法和工具,合理平衡維持與改善的關系,推動企業持續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