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病原體危害
一、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基因組由8個負鏈的單鏈RNA片段組成。
血凝素(簡稱HA蛋白)H蛋白可以使病毒附著在生物細胞的受體,使其感染。
神經氨酸酶(簡稱N蛋白)N蛋白會破壞細胞的受體,使病毒在宿主體內自有傳播。
禽流感病毒H5N1中HA蛋白已發現16種類型,N蛋白已發現9種類型。
傳播途徑: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類傳染性疾病,容易在鳥類(尤其是雞)之間引起流行,過去在民間稱作雞瘟。禽類感染后死亡率很高,禽流感傳播途徑主要有:
1、呼吸道傳播
飛沫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之一。病者與正常人接觸后,在交流時很容易將疾病傳染給正常人。人身體越虛弱,抵抗力越低,感染疾病的機率越高。感染疾病后,若不被隔離,在密集人群中工作,很容易將疾病傳染給周圍人,導致發病區域進一步擴大。
2、飲用受病毒污染的水
人在不經意時飲用了不衛生的水,若水被病毒污染,就會患病。患病者被隔離開來,醫務人員又沒查出病因。那么,其他人再飲用受病毒污染的水,也會感染禽流感。如此循環,發病者越來越多,疾病不受控制地大范圍出現。
3、接觸感染的禽類
菜市場是感染疾病的重要區域。很多宰殺禽類的檔主接觸病禽后,很容易得病。但并非所有的禽類都患病,只是部分一兩只患病,但宰殺者并不知道是哪一只。若不做好防護措施,突然發病的情況會出現。為防治疾病,宰殺禽類的檔主應到專業醫院注射抗病毒疫苗,增強自身抵抗力。
全球候鳥遷徙路線:目前世界上有8條候鳥遷徙路線。其中經過我國主要有3條路線,一個是西太平洋,主要是從阿拉斯加等到西太平洋群島,經過我國東部沿海省份。第二條路線是東亞澳洲的遷徙路線,主要是從西伯利亞經過新西蘭,經過我國中部省份。第三條路線是中亞、印度的遷徙路線,主要是從中亞各國到印度半島北部,實際是從南亞、中亞各國到印度半島北部,經過西藏,翻越喜馬拉雅山,經過青藏高原等西部地區。
癥狀:人感染禽流感的癥狀與人流感癥狀極為相似,在臨床識別上有相當的難度。患者潛伏期一般在7天以內,早期主要表現為發熱、流涕、鼻塞、咳嗽、咽痛、頭痛、全身不適,部分患者有惡心、腹痛、稀水樣便等消化道癥狀,還有一些病人會并發眼結膜炎,患者的體溫大多持續在39攝氏度以上。病情發展后,一些患者會出現單側或雙側肺炎,少數患者伴有胸腔積液。少數患者病情可能惡化,發展成進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出血、胸腔積液、腎衰竭、敗血癥休克等多種并發癥而死亡。由于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已經出現并顯現出很高的死亡率,近年國際上已將禽流感視為人類新出現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并列為國際反生物恐怖內容之一。
二、噬菌體
侵害細菌的病毒稱為噬菌體,也成細菌病毒。
噬菌體將自己的DNA注入到細菌體內;
噬菌體的DNA利用細菌體內的成分復制出DNA和蛋白質外殼;
新合成的DNA和蛋白質外殼組裝成并釋放出子代噬菌體。
寄生蟲危害
一、畜肉中常見的寄生蟲 囊尾蚴
寄生有囊尾蚴的豬肉,一般叫“米豬肉”或“米心肉”,或“豆豬肉”。人吃了未煮熟帶有囊尾蚴的豬肉,囊尾蚴就在人的腸內繼續發育,首先是帶有小鉤和吸盤的頭節從囊里翻出來,并用小鉤和吸盤鉤吸在人的小腸壁上吸收養料。經2~3個月,即可發育為成蟲。
生活史:豬吞食含幼蟲囊包的飼料(豬、鼠相互感染)→幼蟲在小腸內自囊包逸出→幼蟲在腸腔內發育為成蟲→雌蟲產出新生蚴→新生蚴隨血循環到達橫紋肌肉→在肌細胞內形成幼蟲囊包→人因食入含活幼蟲囊包的豬肉而感染,但生活史至此中斷。
二、寄生蟲感染途徑:
異體感染
自體感染
自體內感染
食源性昆蟲危害
昆蟲對食品安全的影響,一是昆蟲可以作為病原體和中間寄主。再者,多數昆蟲可以四處飛翔,攜帶其他病原微生物,尤其是能夠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可以傳播疾病的昆蟲包括蠅類,蟑螂,蚤;貯藏食品中的螨類包括粉螨,肉食螨,革螨,還有一些是作為某些疾病的媒介。
微信公眾號:食品質量管理同步,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想交流了解更多,請關注公眾號后留言或加客服微信food-qm為好友,備注“公司-崗位-產品”。
微信公眾號:食品質量管理同步,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想交流了解更多,請關注公眾號后留言或加客服微信food-qm為好友,備注“公司-崗位-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