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記錄?ISO9000:2000標準中講得十分清楚,闡明所取得的結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動的證據的文件。簡短的一句話,給記錄下了一個完整、精辟而確切的定義。理解和掌握這個定義,對記錄的填寫十分有益。正因為對記錄的定義和內涵不能深刻理解,所以不少組織在記錄的填寫方面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較明顯的可歸納為兩點:一是不完整,二是不規范,不能有效地起到記錄的應有作用。記錄的作用是用于為可追溯性提供文件,并提供驗證、預防措施和糾正措施的證據。記錄在目前情況下,對于很多組織來說,它雖不是提供證據的唯一性文件,但它卻是非常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證據,很多證實要靠記錄來支撐和體現,如一個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往往通過記錄來反映,產品的檢驗和試驗更是如此,通過對產品的檢驗和試驗,可以判斷產品與其標準/檢驗規程的符合程度,最終給產品予以恰如其分的評價——合格與不合格、適用與不適用。
既然產品檢測記錄如此之重要,那么對其主要要求應是什么呢?真實、清晰、完整、有效、規范和具有可追溯性,這是對產品檢測記錄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真實——指記錄應反映客觀的、實實在在的存在,而不是人為的編造;
清晰——指記錄應字跡清楚,能使查閱者一目了然;
完整——指產品標準/檢驗規程規定的全部內容,都有相應的檢測結果,而不是丟三拉四,更不是隨意填寫;
有效——指在實現目的方面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規范——指記錄中所用的文字、數字、符號、字母等應符合標準、國際通行慣例和組織相關文件的規定;
可追溯性——指追溯所考慮對象的歷史,應用情況或所處場所的能力。就產品而言,可追溯性可涉及到:
a) 原材料和零部件來源;
b) 加工過程的歷史;
c) 產品交付后的分布和場所。
然而在審核中經常看到產品的檢測記錄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情況:
——記錄不完整,如時間,比較多的是年、月、日中往往漏填一個或二個;產品的名稱、型號、規格、狀態等記錄不全;檢測檢驗依據的標準/規程名稱、代號(編號)、版本記錄不全;有的檢測項目結果未填或沒有結論。
——數量不明,有的是缺少送檢數,有的缺少抽檢數。
——試驗條件記錄不充分,有的缺少環境溫度、濕度;耐壓強度就記“√”或合格/通過,至于在什么情況下(比如什么電壓、多大電壓、經歷多長時間等)合格/通過,體現不出是否滿足了標準/試驗規程的要求。
產生上述情況的原因有:
一是對產品檢測人員的培訓不到位,或培訓的有效性不夠。對產品檢測人員的培訓,不能僅停留在學習 ISO9001:2000標準8.2.4條款及相關程序上,應緊密結合其工作實際與需要來培訓,筆者認為在深刻理解標準相關條款及其程序的基礎上,還應學習和掌握如下內容:
a) 對產品標準檢驗規程的學習、理解和掌握;
b) 抽樣方法及其實施;
c) 常用儀器和器具的使用要求;
d) 有關法定計量單位的掌握及換算;
e)填寫產品檢測記錄/報告的要求。
掌握了上述五點,對于一個工作認真負責的檢測人員,填寫一份完整而規范的產品檢測記錄/報告應該是不難的。
二是檢測人員對記錄的含義及其重要性學習理解不夠。既然記錄作為一種重要證據,記錄能否充分起到證據的作用,這是每個產品檢測人員始終應關心的地方。
三是檢測人員的質量意識和工作責任心不強。產品制作人員的質量意識固然重要,作為產品質量把關的檢測人員的質量意識則更為重要了。這種質量意識常常反映在工作的責任心上。不可設想,記錄中小數點寫錯,計量單位寫錯,換算不準確,漏寫某項,乃至判斷有誤,將會給組織帶來意想不到的損失,輕則使顧客對產品質量產生懷疑、抱怨,甚至不相信,重則失去顧客和市場。可見,產品檢測人員的一絲不茍的負責精神是何等的重要。
四是記錄表式、報告欄目設計欠妥,集中表現在完整規范和可操作性不強方面,常見的是該有的沒有,不需要的反而有,前面講的時間填得不全,產品檢測報告簽字不全等,如能在報告的適當地方有
編制:XXX ____年____月____日,
審核/批準: X X X____年____月____日,這樣產品檢測人員填寫起來既方便,又避免了填寫不規范的情況。
在填寫檢測記錄/報告時,筆者認為提供實測值十分必要,當產品標準/檢驗規程對檢測項目特性有量化規定時,對一個或幾個樣品(如不多于五個)的檢測記錄,筆者看到的結果有打“√”的,有寫“合格”或“通過”的,筆者認為,凡此種種,均不適合,宜寫實測值,只有實測值才能真實地反映產品符合其標準/檢驗規程的程度,在這個基礎上,顧客可以挑選自己最適用、最滿意的產品。
當檢測的樣品比較多(如超過5個)時,有的仍打“√”,或仍寫“合格”、“通過”,還有的填一個代表值——平均值,筆者認為填平均值也不妥,應填范圍值。這樣能較客觀地反映產品符合其標準/規程的真實情況。
產品的檢測記錄/報告是組織質量管理體系運行中形成的重要文件之一,不可缺少,而且應當完整和規范,當需要時,可以提供,更可起到“證實”的作用。這里講的檢測記錄包括進貨產品、過程產品(首檢、巡檢或抽檢、完工檢)和成品的檢測記錄,包括代表組織交付給顧客的最終產品的檢驗報告,這些記錄/報告反映滿足其標準/檢驗規程的情況應是一致的,并且做到完整、規范和具有可追溯性。
既然產品檢測記錄如此之重要,那么對其主要要求應是什么呢?真實、清晰、完整、有效、規范和具有可追溯性,這是對產品檢測記錄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
真實——指記錄應反映客觀的、實實在在的存在,而不是人為的編造;
清晰——指記錄應字跡清楚,能使查閱者一目了然;
完整——指產品標準/檢驗規程規定的全部內容,都有相應的檢測結果,而不是丟三拉四,更不是隨意填寫;
有效——指在實現目的方面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規范——指記錄中所用的文字、數字、符號、字母等應符合標準、國際通行慣例和組織相關文件的規定;
可追溯性——指追溯所考慮對象的歷史,應用情況或所處場所的能力。就產品而言,可追溯性可涉及到:
a) 原材料和零部件來源;
b) 加工過程的歷史;
c) 產品交付后的分布和場所。
然而在審核中經常看到產品的檢測記錄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情況:
——記錄不完整,如時間,比較多的是年、月、日中往往漏填一個或二個;產品的名稱、型號、規格、狀態等記錄不全;檢測檢驗依據的標準/規程名稱、代號(編號)、版本記錄不全;有的檢測項目結果未填或沒有結論。
——數量不明,有的是缺少送檢數,有的缺少抽檢數。
——試驗條件記錄不充分,有的缺少環境溫度、濕度;耐壓強度就記“√”或合格/通過,至于在什么情況下(比如什么電壓、多大電壓、經歷多長時間等)合格/通過,體現不出是否滿足了標準/試驗規程的要求。
產生上述情況的原因有:
一是對產品檢測人員的培訓不到位,或培訓的有效性不夠。對產品檢測人員的培訓,不能僅停留在學習 ISO9001:2000標準8.2.4條款及相關程序上,應緊密結合其工作實際與需要來培訓,筆者認為在深刻理解標準相關條款及其程序的基礎上,還應學習和掌握如下內容:
a) 對產品標準檢驗規程的學習、理解和掌握;
b) 抽樣方法及其實施;
c) 常用儀器和器具的使用要求;
d) 有關法定計量單位的掌握及換算;
e)填寫產品檢測記錄/報告的要求。
掌握了上述五點,對于一個工作認真負責的檢測人員,填寫一份完整而規范的產品檢測記錄/報告應該是不難的。
二是檢測人員對記錄的含義及其重要性學習理解不夠。既然記錄作為一種重要證據,記錄能否充分起到證據的作用,這是每個產品檢測人員始終應關心的地方。
三是檢測人員的質量意識和工作責任心不強。產品制作人員的質量意識固然重要,作為產品質量把關的檢測人員的質量意識則更為重要了。這種質量意識常常反映在工作的責任心上。不可設想,記錄中小數點寫錯,計量單位寫錯,換算不準確,漏寫某項,乃至判斷有誤,將會給組織帶來意想不到的損失,輕則使顧客對產品質量產生懷疑、抱怨,甚至不相信,重則失去顧客和市場。可見,產品檢測人員的一絲不茍的負責精神是何等的重要。
四是記錄表式、報告欄目設計欠妥,集中表現在完整規范和可操作性不強方面,常見的是該有的沒有,不需要的反而有,前面講的時間填得不全,產品檢測報告簽字不全等,如能在報告的適當地方有
編制:XXX ____年____月____日,
審核/批準: X X X____年____月____日,這樣產品檢測人員填寫起來既方便,又避免了填寫不規范的情況。
在填寫檢測記錄/報告時,筆者認為提供實測值十分必要,當產品標準/檢驗規程對檢測項目特性有量化規定時,對一個或幾個樣品(如不多于五個)的檢測記錄,筆者看到的結果有打“√”的,有寫“合格”或“通過”的,筆者認為,凡此種種,均不適合,宜寫實測值,只有實測值才能真實地反映產品符合其標準/檢驗規程的程度,在這個基礎上,顧客可以挑選自己最適用、最滿意的產品。
當檢測的樣品比較多(如超過5個)時,有的仍打“√”,或仍寫“合格”、“通過”,還有的填一個代表值——平均值,筆者認為填平均值也不妥,應填范圍值。這樣能較客觀地反映產品符合其標準/規程的真實情況。
產品的檢測記錄/報告是組織質量管理體系運行中形成的重要文件之一,不可缺少,而且應當完整和規范,當需要時,可以提供,更可起到“證實”的作用。這里講的檢測記錄包括進貨產品、過程產品(首檢、巡檢或抽檢、完工檢)和成品的檢測記錄,包括代表組織交付給顧客的最終產品的檢驗報告,這些記錄/報告反映滿足其標準/檢驗規程的情況應是一致的,并且做到完整、規范和具有可追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