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管理評審的輸入項的形式
輸入信息可以按照部門或崗位進行總結匯總,也可針對以上各條形成單獨輸入材料。
一般情況下,輸入材料中要有針對企業現狀的改進建議,并作為管理評審會議上討論的重點。
02 企業內外部因素的變化
內部因素包括組織結構、管理體系、工作類型和工作量、資源和技術能力等;
外部因素包括國家及行業要求或指導、相關組織要求和建議、來自認可企業的要求、管理部門的政策要求、來自行政方面需要、客戶需求和供應商變化、社會發展影響等。
03 目標實現
體系運行是否充分及活動開展是否有效,包括預定目標是否達到,目標的量化指標是否切合實際,是否需要根據內外部要求做出調整等。評價應有充分的數據信息支持。
04 政策和程序的適宜性
主要指方針和管理體系文件是否與企業宗旨及發展戰略相適應。識別調整方針和體系文件的必要性。
05 以往管理評審所采取措施的情況
包括之前管理評審措施落實情況及效果,跨評審周期措施計劃及其進展的評價等。
06 近期內部審核的結果
本次管理評審周期內所實施的內部審核的結果。除關注不符合情況外,還應識別風險和改進措施的需求。
07 糾正措施
分析糾正措施的實施和驗證情況,識別風險,識別需要加強監督管理的環節及改進事項。
08 由外部企業進行的評審
通常包括由顧客等企業相關方實施的評審,以及由認可企業、政府主管部門等獨立第三方進行的評審。
09 工作量和工作類型的變化
通過數據統計分析,獲得各因素的變化狀況,評價現有資源的滿足情況,識別企業工作領域、業務環境、人員、設施設備、培訓等需求。
10 客戶和人員的反饋
反饋包括顧客滿意度調查結果、與客戶的溝通記錄和共同審查報告、員工的工作建議等;
應從中識別客戶需求的變化以及企業的改進環節和事項,制定針對性措施。
011 投訴和申訴
分析客戶的申投訴情況和趨勢,識別風險和改進環節,制定針對措施。
12 實施改進的有效性
分析改進措施實施情況,評估措施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是否有效提升了自身技術能力、管理能力、服務能力及風險控制能力;
改進機會來源于企業活動的實施過程、客戶反饋、糾正措施、管理評審、人員建議、風險評估、數據分析和能力驗證結果等諸多方面。
企業還應對自身識別改進機會并實施改進的能力進行評估。
13 資源的充分性
可根據企業活動及檢驗活動、企業管理活動運行情況(包括質量活動的實施、各項職能的履行)判斷資源需求的滿足情況。
應考慮到現有人力和設備資源是否充足、預計工作量以及新員工和現有員工培訓需求的信息。
資源包括技術資源和管理資源,技術資源包括人員、設備、設施環境等,管理資源包括崗位設置、人員、職能、權力等。
14 風險識別的結果
包括企業是否有對公正性風險的識別記錄和措施、對體系運行過程風險的管理和措施,評價針對風險點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是否能夠在企業活動的實施過程中貫徹風險管理思維。
15 保證結果有效性的輸出
根據企業在質量監控方面做的工作、內外部質量控制結果及趨勢等,分析企業策劃的質量監控方案是否全面合理,確定質量監控是否可以保證產品和服務在技術上可靠,識別人員、環境設施、設備和方法等重要環節的風險及措施需求。
16 其他相關因素
與持續實現預期有關的因素,如監督/監控活動、培訓;企業認為有必要評審的內容,如新業務介紹、財務結果、新的商業機遇、來源行政方面需要、相關組織要求、國家及行業要求或指導等事項。